文化
宁夏“花儿”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突围之路
“花儿”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中国西北部的文化传奇。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,其传承与发展始终备受关注;西北各地围绕 “花儿” 的保护实践已形成多元生态。
第十九届西部民歌(花儿)歌会现场,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歌展演精彩纷呈,百花齐放,满园春色。“石榴花开·唱响中华”是本届歌会的主题,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寓意。从歌会开幕式的精彩展演,到专业与非专业歌手的激烈角逐,再到原生态歌手的质朴呈现,“花儿”(包括小调)始终占据着重要席位。尤其是原生态歌手大赛的24首民歌中,“花儿”独占8席,占比达三分之一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这8首“花儿”作品中,6首由宁夏歌手倾情演绎。更为关键的是,宁夏歌手均选择“花儿”这一形式参赛,直接体现了“花儿”在宁夏民歌领域的核心地位,也让我们更加确信“花儿”是宁夏最重要民歌的结论。
本届民歌大赛展演活动中,宁夏歌手的表现可圈可点,令人印象深刻,在各个比赛环节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。以原生态组为例,老“花儿”歌手马少云名列前茅,荣获金奖(一等奖),令人倍感振奋。原生态组的宁夏参赛选手阵容涵盖老中青三代,包括马少云、张翠萍、徐爱琴、马衍、高龙、田静、石荣佳、滕晶、黄丽芳、李沐子等10名选手。其中,青年歌手6名,中年歌手3名,老年歌手1名。这种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架构,既彰显了宁夏“花儿”深厚的传统底蕴与文化积淀,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门民间艺术未来传承发展的希望。
当然,这个参赛选手阵容的表现也让我们从“精彩”中捕捉到一些值得警觉的信息:其一,尽管青年歌手在参赛队伍中的占比超过一半,但他们大多是著名“花儿”歌手撒丽娜的弟子组队参赛,师承单一,且初学者居多。细数宁夏“花儿”的后备力量,新一代“花儿”歌手储备并不乐观,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局面,已然成为“花儿”传承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挑战。其二,从演唱曲目和曲令的选择来看,宁夏歌手更倾向于河湟“花儿”(小调),且多选用《上去高山望平川》《阿哥的白牡丹》《尕老汉》《雪白的鸽子》等经典曲目,也包括宁夏著名“山花儿”《绿韭菜》和《眼泪花儿把心淹了》。这些曲目虽广为流传,但也正因过于耳熟能详,使得评委老师们难免产生审美疲劳,难以打出高分。反观马少云,除去自身演唱的优势外,他选择宁夏本地老“山花儿”曲令加创填新词,令人耳目一新,最终脱颖而出,这也为我们在曲令曲目及歌词选择上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其三,对于“原生态”这一概念,我们需审慎理解与把握。在民歌中,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“原生态”表现形式,例如内蒙古和新疆民歌,伴奏与歌唱是浑然一体的,这是他们的“原生态”;而在宁夏,被民间俗称“干花儿”(“干”者,清唱之意)的“花儿”,它从来就没有伴奏。因此,伴奏介入“花儿”演唱是否恰当和必要值得探讨,因为它或许被认为破坏了“花儿”的原汁原味(部分早已被人们习惯和接受的带伴奏的、小调化的“花儿”另当别论)。这恐怕也正是马少云选择清唱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综上所述,加强对宁夏“花儿”后备人才的培养,引导宁夏歌手更多地选择演唱宁夏本土“花儿”,以及深化对专业比赛中“原生态”概念的理解,应成为我们今后在宁夏“花儿”传承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方向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宁夏“花儿”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,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。(马剑龙)